普通家庭拿下新加坡 PR 的全攻略!
来源:未知发表时间:2025年06月30日 13:11:25浏览量:
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,是一片蕴含机遇且文化开放多元的热土。新加坡身份堪称亚洲顶级身份之列,亦始终被视作借由移民实现中产阶级梦想的理想国度之一。
01、新加坡留学移民
2017 年 12 月底,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(ICA)出台的政策明确规定,在新加坡读书、持有学生证的留学生(此处原文“Emigrants studying Abroad”表述有误,应为“International Students” ),若年龄在 18 岁以下,可直接申请新加坡永久居民(PR),无需再提供所谓的邀请函,也无需先获取就业准证(EP)或 S 准证(SP)。
留学生若想申请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,需满足以下条件:
正在新加坡的学校就读。
在新加坡居住满两年。
至少通过一项国家考试,例如小学离校考试(PSLE)、N 水准考试、A 水准考试、O 水准考试等,或者进入直通车课程(IP 计划)。
PSLE 考试:即小学毕业考试,通常被称为小六会考。
N/O/A 级考试:这些属于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,也就是新加坡剑桥英语考试(涵盖 N 水准、O 水准、A 水准),其难度大致与国内的中考、高考相当。
IP 课程:也就是综合课程(Integrated Programme),又称直通车课程,是专门为新加坡学习成绩优异的小学生量身打造的课程。所以,若要同时满足上述两个硬性条件,留学生必须在新加坡读小学或者中学。
补充说明:对于本科、硕士或博士阶段的留学生而言,他们可以在毕业后选择在新加坡工作,先获取就业准证(EP),之后再申请永久居民(PR)。
对于已经获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的留学生,若想进一步申请成为新加坡公民,需满足以下条件:
是持有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的在读学生。
在新加坡居住至少三年,且持有永久居民身份至少一年。
至少通过一项国家考试。
需要特别留意的是,仅在新加坡读大学(且未参加过“国考”)的留学生,是无法直接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的。他们需要在毕业后先申请工作类准证,之后才能进一步申请永久居民(PR)。
所以,如果您打算为子女规划新加坡永久居民身份,建议尽早着手规划,因为就目前情况而言,这是更为快速且经济实惠的获取途径。
02、不同阶段的学生如何参加国考
那么如果想参加这些考试,学生需要什么阶段来新加坡读书呢?需要就读什么类型的学校?
路径一:小学通过AEIS进入公立小学 + PSLE成绩优异 + 拿PR
如果目标是小学毕业考试的话,并且又需要在新加坡待满至少2年,那么最迟就需要在小学4年级的时候开始在新加坡读书。
新加坡的政府学校除了一年级不用考试之外,从2年级开始,外国学生就需要参加AEIS考试才能入读。AEIS全称Admission Exerci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,是国际学生入读新加坡政府中小学的入学考试,且是唯一途径。考试由新加坡教育部举办,考试通过学生由新加坡教育局统一分配至政府中小学。
AEIS考试在小学阶段有2-5年级的场次,每年2次考试机会,其中5年级只有一次机会,没有补考,6年级不招收外国学生。
如果在孩子读小学之前就已经来到新加坡读书,或者是因为父母长期在新加坡工作,持有合法的工作准证,孩子持有家属准证,那么又会有更多种的路线选择:
适合人群:孩子年纪小,家长能陪读,长期规划型家庭。
花费概览:小学每年学费12万人民币,陪读+生活成本另算
总花费:因年份不同,花费跨度大,但前期经济压力不大
时间成本:AEIS入学 + 小学2-3年 → PSLE→ 最快2-3年可申请PR
优点:孩子语言融入快,教育系统扎根深;PSLE后进入IP或强O学校,PR几率极高
缺点:家长需陪读,有“两地分居”风险,家庭经济压力大
路径二:中学毕业来读O水准预备班 + 考国考 +
作为初中毕业考试,如果要参加O水准的话,在初二之前就必须要来新加坡读书了。
政府学校在初中阶段的1-3年级开设了AEIS考试,其中中三那一次只有一次机会,没有补考,中四不开设AEIS考试。
因此,如果已经是初三毕业想再来新加坡读书,其实已经有点儿迟了,因为中四不能插班,学生只能参加中三那次的AEIS考试,通过了考试,也必须降一级读中三了。不过在新加坡中学阶段插班就读,降级是很普遍的现象,毕竟英语不是母语。
适合人群:预算有限、年纪小、目标明确
初中出来走新加坡中学+JC(初级学院)/POLY(理工学院)这条路,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“全套精英套餐”。
O-level考试是新加坡四大国考之一,相当于国内的中考,O考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分数申请JC(初级学院)/POLY(理工学院)。考上了,上政府学校学费低、英文环境好、还有机会直升NUS、NTU。
花费概览:
O水准预备班:1-2年,花费约20万-40万人民币
O水准后进入poly或JC,每年花费约20万(助学金,学费打6折)
时间成本:
预备班1-2年 + 国考成绩+申请PR(建议等成绩出来)→ 最快2-3年可搞定PR
优点:路线性价比最高,PR通过率非常高,尤其进入poly或名校JC后几率大增。
缺点:考试压力大,前期不确定性较高。但这条路孩子适应得好,十年后你可能在NUS毕业典礼上流下骄傲的老母亲/老父亲泪。
路径三:高中毕业来新加坡读本科 + 工作 + 拿PR
如果学生不是一路从政府学校升上来的话,是无法就读初级学院(类似于国内的高中)的,那么学生能够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接就读A水准培训的私立学校,学习2年左右的时间,参加A水准考试,申请新加坡本地的公立大学或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学。
适合人群:家里预算足够,目标明确,冲着新加坡的高薪和身份去的!
高考后直接申公立大学(NUS、NTU、SMU):这是“清北难民”路线,能考进来的都不差钱、也不差脑子。
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拿PR也相对容易,毕业即就业,几乎自带PR加分项。但不是谁都能考进来的,名额紧竞争大。
花费概览:
本科(3-4年):学费+生活费每年约25-30万人民币
总花费:约75万-120万人民币(有奖学金另说)
工作签证(EP):申请成本小,主要靠公司搞定,工作2-3年后申请PR
时间成本:本科3-4年 + 工作2-3年→ 总时间约6-7年
优点:路线清晰、学历硬、工作起薪高。
缺点:起步贵、时间长,首要条件是学霸。
高考后申请私立本科:私立大学学费亲民,但走这条路申请PR,移民局看你背景是“私立学校毕业”,成功率不高,得拼薪资和雇主背景。
相比之下,通过在新加坡攻读私立大学本科,并进一步升读公立大学硕士课程,是一条更有利于申请永久居民(PR)身份的路径。
路径四:国内本科-新加坡公立大学研究生-工作-拿PR
适合人群:国内已有本科学历,想“后来居上”。
花费概览:
硕士学制1-3年,学费+生活费每年约30万人民币,总花费:30万-90万人民币
时间成本:研究生1-3年 + 工作2-3年→ 总时间约3-6年
难点提示:别以为硕士读完就能安稳落地。现实是——能找到新加坡工作才是关键点!找不到EP工作,一切都是空谈!
优点:时间短、学位高端大气
缺点:工作难找,PR申请靠“天时地利人和”三重buff叠满才稳。
03、新加坡低龄留学的移民教育逻辑
从新加坡教育路径与移民政策之间的紧密联系审视,低龄留学阶段无疑为获取绿卡创造了一个更具优势的窗口机遇。然而,其背后的核心逻辑,是借助长期且系统的教育模式,精心培育出契合新加坡社会需求的“本土化人才”。以下将针对这一关键要点展开深入剖析:
1、低龄留学的结构性优势
政策窗口:小学阶段(尤其是政府学校)入学机会更多,且六年级通过PSLE考试后可直接升入中学,避免国际学生中学阶段需考AEIS的竞争压力。
文化内化:12岁前进入新加坡教育体系的学生,在语言(双语政策)、社会价值观(如多元种族融合)的习得上接近本地人,移民局认为这类学生更可能长期扎根。
2、名校路径的隐形筛选机制
中学至大学的学业连贯性剖析:在新加坡教育体系中,学生若能成功进入顶级中学,例如莱佛士书院、华侨中学这类名校,往往意味着他们有很大机会能够顺利升入初级学院(JC)。而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(新国大)、南洋理工大学(南大)本地生源中的占比高达 80%以上。这一教育路径实质上构成了新加坡精英教育的闭环体系,政府出于对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考量,更倾向于留住这套教育体系精心培育出来的人才。
相关数据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:在 2022 年新加坡永久居民(PR)的批准案例中,毕业于政府学校的学生占比超过 65%,并且其中大多数人还持有本地公立大学的学位。
3、时间门槛的深层逻辑
留学时长政策门槛与实际竞争力差异:依据政策,留学满 2 年即具备申请永久居民(PR)的资格,然而在实际操作中,成功获批 PR 的人群平均在新加坡居住时长为 6 至 8 年,其中不少人甚至从中学阶段起便在新加坡求学。移民局在审核过程中,会通过“时间”维度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察,具体考量因素如下:
学术稳定性:相较于短期突击取得的成绩,长期稳定的成绩单更能彰显申请人的学术实力与持续学习能力,因而更具说服力。
社会参与度:除学术成绩外,移民局还会关注申请人在非学术领域的表现,例如课外活动(CCA)记录、社区服务参与情况等,这些都能体现申请人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。
身份认同感:申请人是否积极参与国庆活动、是否在日常交流中自然使用“Singlish”等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文化符号,也是移民局衡量其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指标。
4、风险提示与策略建议
名校光环背后的隐忧:过度追逐名校可能适得其反
许多家庭将挤入新加坡顶尖名校(如IP直通车项目)视为留学成功的关键,却忽略了名校光环下的潜在风险。高强度的学业竞争可能导致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,甚至因心理压力或健康问题影响学业表现。相比之下,部分就读于非顶尖但教学节奏适中、成绩稳定的政府学校学生,凭借均衡发展的综合素质(如学术能力、社交技巧、领导力等),反而更易在绿卡申请中脱颖而出,赢得移民官的认可。
家庭“锚定效应”:稳定扎根新加坡的隐形加分项
新加坡移民政策强调申请者与本地社会的深度联结,而家庭因素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若父母选择陪读,或家庭成员在新加坡有稳定的工作、投资记录(如创业、购房等),将形成“家庭锚定效应”,显著提升绿卡申请的成功率。这种联结不仅体现了家庭对新加坡的长期承诺,也增强了移民官对申请者“扎根意愿”的信任。
破局之道:从“分数至上”到“学术+文化”双重认证
新加坡的“教育-移民”通道本质上是一个“人才漏斗”,其筛选标准远不止于学术成绩。低龄留学的真正优势,在于通过足够长的时间周期,完成“学术优秀”与“文化适配”的双重认证。规划者需转变思维,在教育路径中主动融入社会参与元素,例如:
定期参与社区项目(如义工服务、文化交流活动),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跨文化沟通能力;
鼓励兴趣探索(如艺术、体育、科技),塑造多维度的个人形象;
注重家庭与社区的联结,强化“扎根新加坡”的叙事逻辑。
结论:教育规划需回归本质,而非盲目追逐捷径
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一直以 “人才吸纳” 为导向,并非依赖 “年龄红利” 或 “名校光环”。家庭需清楚:低龄留学只是开端,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学生能否在长期成长中,既保持学术上的优异表现,又深度融入新加坡社会。只有在教育规划中融入社会融入的要素,才能在 “教育 - 移民” 赛道中成就长期主义者的胜出。